- · 《黑龙江水利科技》刊物[09/01]
- · 《黑龙江水利科技》征稿[09/01]
- · 《黑龙江水利科技》投稿[09/01]
- · 《黑龙江水利科技》栏目[09/01]
水利科技博士论文(水利学论文)(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像这种可以将江水倒吸到天上去,并且会造成长江断流,必然是拥有非常巨大威力的才行,但我国并不是会经常发生的地方,更何况是威力巨大的,那就更
像这种可以将江水倒吸到天上去,并且会造成长江断流,必然是拥有非常巨大威力的才行,但我国并不是会经常发生的地方,更何况是威力巨大的,那就更少有出现的可能了。
如果真的出现了,必然会造成中心出现黑压压的一片,然后附近的人们很容易就能看得到;而且一般也不会一动不动地停留在那里,还有可能会从附近的地域扫过,但却没有人对这种说法有任何的记载。
还有一种说法是,上游拥有大坝之类的建筑,它们将江水截断了。这种说法更不可靠,虽然大坝的确可以造成下游断流,但在上个世纪50年代,新刚刚建立不久,哪有实力会去建设这样的大工程?像这种大工程也肯定会引起附近人们的热议,但这样的事情却从来都没有发生过。
长江断流事件发生有可能吗?长江断流事件几乎可以断定为谣言。为什么这么说呢?就说1954年的那一次吧,新已经建立了,国家对的生命安全还是比较在意的,如果真的出现长江水将下河捉鱼的人给冲走,那么也必定会引起国家的重视,但在国家方面却没有这方面的文献记载,也足以见得这个事件并不可靠。
江苏省也是我国沿海的一个省份,在这个省份内的泰兴市也是处于长江下游,那么江水量肯定会比较充足,离长江口也不是很远了。如果真的会出现断流的情况,那么必然会引起海水倒灌,所以这也说明泰兴段断流是不太可能的。
综上所述,长江断流事件很可能就是谣传,虽然在这个事件当中拥有比较多的目击者,他们说得也煞有介事,但详细推敲还是拥有很大的疑点,而且最近的一次还是发生在新建立之后,这么重大的事情居然也没有一些文献记载,可想而知这种真实性就太差了。你是怎么看的呢?
如何在国际期刊上高质高效的发表学术论文呢?
下面说下我总结的经验:
导师篇
可能在看到上段的文字以后,一些会产生这样一个感觉: 你和你师兄师姐的文章会发表的原因是因为你的导师好吧。事实上笔者很认同这一点,可以说如果我没有遇到两位恩师我的博士经历可能会完全不同。但是请诸位不要误解,我说导师好会使文章发表的几率大一些并不是简单的因为你把导师的名字放在你论文上来震慑审稿人(事实上编辑们的心理素质是很好的,而作者和审稿人也是双盲),而是由于好的导师会教给你很多有用的东西。我不知道广大经济博士同袍们多久见导师一次面,我三年里是平均一周见一次的。当然见导师不是为了讨论哪家馆子的水煮鱼味道正宗(这个可以留到课后讨论),勤见导师的一大好处是你总会有压力,这种压力会不断推动你在下次见导师前准备好向导师提新的问题,问题解决了你的进步就会快一些。导师关键在一个“导”字上面,导不是说帮你研究,而是解决你不懂的问题,当你走偏的时候导师要帮你扶正方向。举个例子,做实证的时候用哪一种计量模型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比如如果观测值不独立就需要用Cluster来校正OLS的标准误,如果是面板数据就要考虑是用random effect 还是fixed effect, 如果因变量有上下限就要考虑用Tobit模型,如果因变量离散且大于三个值就不能用logit 和probit而可以考虑用multinomial,如果观测值很少很少可以试一下非参检验等等。这时候导师的几句话就能使刚入门的博士生避免走很多的弯路。当然这里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导师必须明白你提出问题的答案,或者至少能告诉你在哪里可以找到答案。我建议各位博士生一定要最大程度的争取与导师见面的机会。当然,你可能会问假如你的导师对你的研究漠不关心或者非常的忙根本没空理你怎么办呢?没关系,你还有另外一个导师——文献。
2.立题篇
研究的课题应该怎么找呢?首先说两种错误的 首先一个错误的是抱着头自己想,头发都想掉了最后发现自己想出的问题爷爷辈儿的人都研究过了。说句实话,任何一个领域发展到今天,凡是你抱着头能想出来的经济问题基本上都能被前人研究了。第二个错误就是总想找一个很大的课题研究,整天琢磨着我要是能把股价预测出来就好了,这样我买股票就发了财了,问他怎么研究,除了甩别人听不懂的名词以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博士生要找研究课题最主要的是读文献。前人的研究是你的基础,你必须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走的更远一些。前人的研究是A,你的研究是B,B是从A得来的,没有A你不可能一下子蹦到B。
文献怎么读?这其实是我刚读博士的时候问得最多的问题。问导师,导师反问我: 你读文献的目的是什么?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一句废话,读文献不就是看看前人研究什么了么?后来才慢慢的理解了导师的深意。目的是一个很需要明确的东西,比如在最开始找研究课题的时候,读文献的目的一是看看前人的研究究竟包含哪些方面有没有什么漏洞,这时候就不用精读所有的文章,只要把一个领域的经典文章细读一下,其它的扩展了解个大概就可以了。导师让我最初的做法是用文字写下每一篇文章的研究课题是什么,创新的地方在哪里,结论是什么,漏洞在哪。其实这里面前三部分都还好说,最令我为难的是找出漏洞在哪。我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有一门课叫做"批判性思维",练的就是这个,最开始应用起来也不是很容易,不过后来越来越顺利了,后来才知道导师其实是在训练我把自己摆在审稿人的角度来看文章。几周下来,脑子中对自己要研究的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差不多了解了,对这个领域中很热但是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也了解个大概,这时候再找研究的课题就会简单很多。当然,找课题并不是读文献的唯一目的,有时候你不知道写作的框架,有时候你不知道数据应该用哪种计量模型分析,有时你不知道理论模型的假设,甚至有时候你不知道表格的格式,这些你都可以从文献中找到,而这些时候由于你的目的不同,读文献侧重的方面也不同。
文章来源:《黑龙江水利科技》 网址: http://www.hljslkjzz.cn/zonghexinwen/2022/1208/1040.html